EXOPLANET EXPLORATION|Planets Beyond Our Solar System

 

HD 133131 A b 是一顆圍繞 G 型恆星運行的氣態巨行星。它的質量為木星的1.42倍,繞其恆星運行一圈需要1.8年,距離其恆星為1.44AU。它發現於2016年並宣布。 HD 133131 A c 是一顆圍繞 G 型恆星運行的氣態巨行星。它的質量為木星的1.42倍,繞其恆星運行一圈需要9.8年,距離其恆星4.49 AU。它的發現於 2016 年宣布。

對覺知的覺知(連載6)— 開悟或覺醒

第3章(續)對我們本性的忽視

表面獨立自我或小我,就像一個被擠壓的橡皮球。擠壓的橡皮球完全是最初的那個球。然而,擠壓球使它收縮,產生了一種張力,這張力始終在尋求擴張到它原本的、放鬆的狀態。被擠壓的球什麼都沒有做;正是完全展開之球的自然放鬆狀態,牽引著被壓縮的球回到它的本初狀態。

同樣地,獨立自我是無限覺知的表面局限或壓縮。獨立自我完全是真實且唯一的純粹覺知之“自我”,但祂壓縮為有限實體,產生了一種張力,從而一直在傾向於恢復其本初的、放鬆的自然狀態。獨立自我所感受到的這種牽引力,正是對快樂的渴望或對上帝的渴望。

事實上,不是獨立自我在尋求快樂或回歸其自然的放鬆狀態。正是對其自然狀態的記憶或牽引力,呼喚著獨立自我回歸其覺知的本質狀態——全然放鬆的、天然平靜的狀態。

從獨立自我的角度來看,它朝向其本質——純粹覺知的——活動, 被感受為慾望或渴望;內在放鬆、平靜的覺知,對緊縮的獨立自我的牽引力,正是恩典的吸引力。

我們對上帝的愛,正是上帝對我們的愛。

第4章 對覺知的明辨

為瞭如實認出覺知,或成為覺知本身,覺知不必做任何特別的事。覺知的天性是自我覺知,正如太陽的天性是自我照亮。

因此,覺知對其自身的認知——也就是,我們對自身最根本的、不可簡化之存在的認知——不是一種新的或種類特別的知識。它是覺知內在所固有的知識,儘管看起來被遮蔽了——由於我們的注意力排外地聚焦於客體化體驗。

俄國哲學家奧斯賓斯基(PD Ouspensky)將覺知認出祂自己永恆、無限本質的表面進程稱為“自我回憶”,他這麼說的意思並不是指,對過去某些事的記憶,即:曾經知道又被忘記的事,相反,是再一次認出或認知某個存在於當下且熟悉的事物,但由於體驗的喧囂而看似被忽視或忘記了。

因此,冥想是對我們自我的回憶,那本初的、明亮的、天性充滿平靜且無條件充實的覺知之體驗,我們一直都是祂,也已經是祂,祂歷經所有的體驗,始終存在,但從來沒有真正被念頭、感受、感覺和感知所遮蔽。

這正是聖馬修(St. Matthew)所提到的記起或祈禱,他說:“但你禱告的時候,要進你的密室,關上門,求你在隱密處的父。”

事實上,我們最根本的、不可簡化的自我,純粹覺知,不可能像物體、人物或事件那樣被記起,因為只有具有客體化屬性的事物才能被記起。覺知也沒有必要在這個意義上被記起,因為只有丟失或遺忘的東西才需要被記起。

然而,如果我們迷失在電影的內容中,屏幕似乎就被忽略或看不見了。當然,屏幕始終可見,儘管我們由於專注於電影,而短暫地忽視或忘記了它。類似地,覺知始終存在且自我覺知,但當祂將自己迷失在客體化體驗中時,祂似乎停止了對自身本質的認知。

在這種情況下,覺知對其自身的認知,開始與其對其他事物的認知混淆,結果是,祂似乎不再清晰地認知祂自己。覺知的體驗被客體化體驗的屬性扭曲或遮蔽。

覺知與思考、感受、感覺和感知的屬性混合,從而表面上被它們限制,因此,似乎變成了短暫的、有限的小我或頭腦。

覺知對客體的覺知,遮蔽了覺知對覺知的覺知。

只有無限才能認知無限;只有有限才能認知有限。

為了認知客體化體驗,無限覺知採用了有限頭腦的形式,但要認知祂自己,祂不必採用頭腦的形式。換言之,覺知以頭腦的形式活動,認知念頭、意象、感受,感覺和感知,但以頭腦的形式,祂無法認知祂自己。

以頭腦的形式,覺知無法認知祂自己,因為頭腦是覺知的一種表面局限,正如夢中的人物無法認知做夢者的頭腦,因為其正是該頭腦的局限。

夢中人物所知的一切,都是其自身頭腦局限的反應,因此,她無法認知做夢者的“無限”頭腦*,儘管她自己的頭腦是由做夢者的頭腦構成的。她自身頭腦的局限,阻止了她認知其無限實相。由於這個原因,有限的頭腦無法認知無限覺知,儘管它是覺知的一種修飾(或變形)。

(*原註:事實上,做夢者的頭腦是有限的,但在這個比喻中,做夢者的頭腦代表無限覺知。)

正如可以說,電影是屏幕的活動,或波浪是海洋的活動,頭腦也是覺知的活動。如此,頭腦是活動中的覺知,覺知是休息(或靜止)時的頭腦。

尋找覺知的頭腦,就像海洋中尋找水的波浪。這樣一個頭腦注定了永無止境不滿足的命運。

頭腦是覺知的活動或覺知的創造,覺知本身似乎陷入了其中。覺知似乎在祂自己的活動中迷失了自己;祂用自身的活動遮蔽了自己。

冥想,是覺知從祂自己的活動中明辨自身。

在冥想中,純粹的覺知之體驗,從我們覺知到的萬事萬物中被抽離出來。

當我們從明亮的陽光下進入一間黑暗的屋子,我們無法用頭腦去做任何事,讓物體在黑暗中顯現。我們只能待在那裡,放鬆,慢慢地,物體顯現。

冥想是類似的。頭腦不能做任何事找到或認知覺知,因為頭腦正是其所尋找的覺知的局限。頭腦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增強了遮蔽的活動。

冥想,是頭腦活動的沉澱,以及隨後,頭腦的本質——純粹認知或覺知本身——對其自身的揭曉。

只有覺知才能認知覺知。在被稱為冥想的無為或無修之中,頭腦的活動減弱,結果是,其純粹覺知之本質,失去了祂的表面局限,顯露出祂的本來面目。

如果有人要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向一張白紙,紙上寫了這些話語,我們對紙張的覺察會是突然的。事實上,我們始終覺知得到紙張,但由於我們對話語的排外專注,我們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。

覺知就像這張白紙,它是明亮的、自我覺知的存在,所有的體驗在祂之上或之中出現,所有的體驗都是被這透明的認知本身認知的,從終極來說,祂是所有體驗的實質或實相,所有的體驗都是由祂構成的。詩人雪萊(Shelley)稱之為“永恆的白色光輝”。

對覺知的認知——祂對自身的認知——不是看見或認知一些新的東西;這是一種新的看待或認知方式,看見或認知始終存在且已經存在的東西,而且一覽無遺。

開悟或覺醒,不是一種新的或超凡的體驗。它正是體驗本身本質的自我揭曉。

覺知不可能被發現;它只能被認出。

通過提出一個問題,要求頭腦從客體化體驗中追根溯源,朝向其最根本的、不可簡化的本質,就可以將覺知從其自身的活動中辨別出來。

一個這樣的問題是:“我有意識嗎?” 大多數問題都將覺知的認知之光或註意力導向客體化知識或體驗,但“我有意識嗎”這個問題是一個神聖的問題,它邀請頭腦進入一種無目標的方向。

隨著頭腦在這個無目標的方向中前進,它開始放鬆、下沉或落回覺知之源頭——頭腦正是從中升起的。頭腦漸漸地失去其色彩或活動,直到其純粹覺知之本質被揭曉。

阿爾弗雷德,坦尼森勳爵(Alfred, Lord Tennyson)在提到這神聖探究時寫道:“像一顆正在下沉的星星一樣追隨真知,超越人類思維的極限”。

也就是說,尋求關於永恆、無限、自我覺知之存在的絕對真知,祂在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作為純粹覺知之體驗,或“我是”的認知而閃耀光芒。

對“我有意識嗎”這個問題的回答顯而易見,“有。”“我有意識嗎”這個問題是一個念頭,在這個念頭中,我們對答案尚不確定。 “有”這個答案是第二個念頭,在其中,我們對答案完全確定。

一些事在這兩個念頭之間發生了,它將問題中的不確定性表述轉化為答案中的確定性表述。

無論在這兩個念頭之間發生了什麼,其本身都不是頭腦的出現或活動;它發生在這兩種出現或活動之間。然而,在那無地之地無論發生了什麼——無地,是因為在缺失頭腦的活動時,沒有時間,也沒有空間被體驗到——給了我們一種確信,讓我們能夠帶著完全的確定性對“我有意識嗎”的問題,回答“有”。

為了回答“我有意識嗎”這個問題,我們必須“前往”覺知之體驗。換言之,我們必須認知覺知之體驗。我們必須對覺知本身有覺知(或覺知覺知本身)。

如果我們覺知不到覺知之體驗,對“我有意識嗎”這個問題,我們將不會帶著如此的確定性回答“有”。

留言

台灣疫情統計

台灣水庫即時水情

台灣即時用電資訊

地球 earth

系外行星 TOI-178

TOI-178 f是像海王星一樣的系外行星,它繞著K型恆星運行。它的質量是7.72個地球,它需要15.2天才能完成其一顆恆星的軌道,並且距離其恆星0.1039 AU。它的發現於2021年宣布。

行星類型
類海王星
發現日期
2021
質量
7.72倍的地球
行星半徑
0.204倍的木星
軌道半徑
0.1039個天文單位(AU)
公轉周期
15.2天
離心率
0.0
檢測方式

火星登陸車毅力號3D模型

NASA 火星太空船票

不反應的練習 : 消除煩惱, 清理內心的思考法

不反應的練習 : 消除煩惱, 清理內心的思考法
作者 : 草薙龍瞬著 ; 劉滌昭譯
出版年 : 2016
出版者 : 究竟
借閱 : 0
點閱 : 35
索書號: 220.11 8765 , 220.11 8653 ,
館藏位置:屏東市復興圖書館/復圖圖書室, 潮州鎮立圖書館/潮州圖書室, 長治鄉立圖書館/長治一般圖書區, 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/縣圖2樓中文圖書區, 枋山鄉立圖書館/枋山圖書室, 鹽埔鄉立圖書館/鹽埔圖書室, 牡丹鄉立圖書館/牡丹圖書室, 春日鄉立圖書館/春日圖書室,

Windy未來24小時氣象預報

太陽系動態模型

熱門文章

加密貨幣市場即時行情|coin360

Windy-東北亞地區氣象動態圖